查看原文
其他

他成了失明老师的“眼睛”,看到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

至善至真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-07-18


有一种师生关系

如同父子

这就是前不久获评“龙江学者”青年学者

哈工程数学学院徐润章教授

与他的恩师刘亚成教授的师生情谊

 “把学问做好”

是他们共同的目标

刘亚成(1942-2011),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,曾任黑龙江省数学会副理事长、微分方程专业委员会主任、黑龙江省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常务理事、国家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学科同行评议专家。1990年被载入《世界数学家名录》,1999年获政府特殊津贴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数学系主任戴遗山教授看中刘亚成的科研能力,希望他到学校数学系工作,刘亚成敬仰戴先生的学界威望,便一口应允,为我校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


徐润章的办公室有一面照片墙,墙上贴满了与恩师刘亚成的合影,记录着师生二人非比寻常的师生情。徐润章说,老师在教学和做学问上表现出来的认真、负责,对科学研究的严谨、钻劲,对数学事业的热爱、执着,待人接物上的朴实、纯粹,影响我的一生。他的那句“把学问做好”更成为我一生奋斗的方向。

缘起:一门生动的数学课

2002年,徐润章大二时在专业课《数学分析》的课堂上遇到了刘亚成老师。刘亚成全身心投入到课堂,将他的全部感情和能量调动起来注入这些“干燥”的数学公式、原理和演算中,洪亮的音量甚至让徐润章觉得他在和黑板吵架,却让学生们体验到数学知识殿堂的美妙。


刘亚成很用力地写下满黑板的板书,整整100分钟的大课心无旁骛,令在座的70多位同学不禁感叹,“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”。老师对待数学的激情让徐润章感动、更令他钦佩,深深地吸引。


在刘亚成的课堂上,徐润章总是坐在最前排、听得最投入,下课时,常会带着一堆问题去请教老师。“对于学生的提问,老师总是细心耐心地讲解,从不会敷衍、更不会拒绝。”每次课间的畅谈,刘亚成总是有问必答、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


刘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、深厚的理论功底,以及对学生的坦诚与纯粹,让徐润章与老师走得越来越近。徐润章在课前和课后都会“尾随”老师一段路,把问题聊到老师的家门口。从课堂到课下,从教室到“家门口”,在奥秘无穷的数学领域,一名大二的学生就这样被刘亚成的坦诚相待、倾囊相授拉进了数学的大门。


刘亚成判断徐润章是研究数学的好苗子,建议他将来要读博士,站在更高的台阶才能“把学问做好”,这句话也成为徐润章一路成长的目标与准则。


缘承:我是你的眼

“我这有几个小题目,有没有兴趣一起做一下……”就在《数学分析》这门课程即将结课的时候,刘亚成向徐润章抛出了学术的橄榄枝,能够与老师继续探索数学领域的奥秘,徐润章兴奋极了。


最初,刘亚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徐润章推荐一些书,徐润章说,老师推荐的书单,不只列举书的名字,而是将他对每本书的认识和看法与我分享,往往会细致到某个章节,或者是一篇文章的某个定理或某个证明的关键步骤。这些都是经过他认真思考和凝练的,他把一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摘出来让我去读。


师生两人随时随地讨论问题,有时候在教学楼边走边对某个具体证明进行“切磋”,老师讲到兴致所在便会将徐润章拉进空教室,在黑板上演算起来,即便讲台下面只有一名“学生”。那段时间,徐润章感觉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头汲取知识,这使他受益匪浅,成长很快,为今后的科研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
2003年,由于眼底病变,刘亚成视力骤降。即便如此,他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也从未止步,“把学问做好”的信念从未改变。刘亚成与徐润章约定,每周要抽出2个整天的时间到图书馆共同研究课题。因为刘亚成的眼睛看不到,徐润章便成了老师的眼睛,徐润章负责查文献、看文献,再将文献的内容复述出来,讲给老师听。老师会指导他看什么样的文章,需要研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,文章中哪儿是重点,哪儿是精华,哪些内容应该关注,哪些问题是领域内大家关心的。


“回想起来,老师那时就是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看文献,教我数学的价值观和学术的品味。”徐润章说。师生二人,经常会因寻找某个问题的证明而废寝忘食,也会因破解某个难题而开怀大笑,徐润章经常被老师那种心无旁骛做研究而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感动,也更深刻地理解到“把学问做好”不是件简单的事,但真的是件快乐的事。


将深奥的理论文章读懂,并加以复述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在刘亚成的指导下,徐润章渐入佳境,对数学领域的敏感性愈加强烈,慢慢地便找到了做数学理论研究的感觉。徐润章的进步很大,从大三时他便开始在刘亚成的指导下,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了。


那段记忆他永远无法忘记,一位双目接近失明的老人,面对一名大二的学生,心无杂念、倾注心血的栽培让他感动,也让他看到了一位学者“把学问做好”背后那夺目耀眼的光环。


缘定:唯有信任不可辜负

在刘亚成的精心指导下,徐润章的成长非常快,经历了两年的积累与沉淀,2004年开始,师生二人的许多理论研究初显成果,陆续发表在很多高水平学术刊物上。


2005年,还是本科生的徐润章在刘亚成的指导下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《Sobolev空间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》。老师同时鼓励他“好好干,以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”。


本科毕业后,徐润章追随刘亚成读硕士,并在赵希人教授和刘亚成教授的联合指导下读博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在每一个关键的岔路口,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学校,留在老师的身边,为了圆老师的心愿,目标是“把学问做好”,用徐润章的话说就是“唯有信任不可辜负”。


2010年,刘亚成病重,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里,徐润章每日陪伴,安排老师的治疗,照顾老师的生活,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展、科研情况,老师最爱听的还是徐润章为他汇报最前沿的学术文献,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“把学问做好”。


2011年10月,刘亚成因病逝世。为了纪念恩师刘亚成,徐润章在短短的几天时间,为老师整理了一本纪念册,里面收录了40篇老师最引以为傲的理论成果,记录着一位学者对数学的满腔热忱,对真理的执着追求。


缘续:圆您未了的心愿

在徐润章的头脑里,经常会浮现出老师工作学习的片段:刘老师的课总是安排在下午,因为他习惯每天天亮便开始做研究,直到中午;老师的视力不好,但对学生的论文要求很高,徐润章有时在半夜还会接到老师的电话“润章,这个文章还有些问题……”刘老师在参加学术会议做报告之前,都会提前预演几遍,保证论述的严谨性;甚至刘老师在弥留之际,还在问徐润章正在做的文章是不是需要和他一起讨论。


在徐润章的耳边,老师的谆谆教导一直回响:“做好的,系统的研究,让同行受益,给这个领域做贡献。”“做好的研究,要懂得取舍,要定得高、看得远、想得深,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。”“成为一名学者,最重要的是把学问做好。”


徐润章以刘亚成为榜样,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踏实前进、执着探索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,先后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,他个人也被聘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,黑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,并入选黑龙江省青年骨干支持计划,在多个领域内的重要会议或组织任职,并担任领域内三个著名SCI一区刊物的编委和副主编。2017年,徐润章与其博士生杨延冰合著《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初值依赖问题》受教育部专项基金资助在科学出版社出版,终于完成了老师的心愿。


在徐润章的办公室有一张桌子,这是他的学生连伟的“专用席位”,手把手地“传经送道”、心连心地授业解惑,从本科、研究生,到博士生,连伟一直跟随徐润章学习和研究。


今年让徐润章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他这个“宝贝学生”拿到了国家奖学金,并且还解决了一个领域内的大问题。2年后,连伟将从匹兹堡大学结束长达三年的联合培养留学归来,与老师徐润章一同共赴数学那奥妙无穷的神奇世界,继续戴遗山、刘亚成等老一辈科学家那些未了的心愿。

推荐阅读

1

央视锁定!哈工程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惊艳亮相!

2

哈工程联手全球最大造船集团,助力造船强国建设

3

中国青年报点赞的哈工程雪景,到底有多美?


    哈尔滨工程大学    

—  heu19530901  —


撰文 | 赵琳琳

排版 | 齐萌

责编 | 霍萍

审核 | 吕冬诗


为至善至真的HEUer点亮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